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是一所歷史文化久遠深厚的老牌醫(yī)院。醫(yī)院組建于1959年7月,院址前身為河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舊址。人員來源于1886年建院的...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 醫(yī)院資訊 > 口腔頜面-頭頸部腫瘤的治療
口腔頜面-頭頸部腫瘤的治療
時間:2012-11-05 19:47來源:求醫(yī)網
對腫瘤的治療,首先要樹立綜合及多學科治療的觀點。應根據腫瘤的性質及其臨床表現(xiàn),結合病員的身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采取相應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對于比較疑難的病例,應由口腔頜面外科、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影像診斷、病理診斷、中醫(yī)等不同學科的醫(yī)務人員共同參加討論,根據病員的特點,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治療的方法。因為第一次治療,常是治愈的關鍵。
1.良性腫瘤 良性腫瘤一般以外科治療為主。如為臨界瘤,應切除腫瘤周圍部分正常組織,將切除組織作冰凍切片病理檢查;如有惡變時,則還應擴大切除范圍。良性腫瘤切除后,應送病理檢查,若證實有惡變,應按惡性腫瘤進一步處理。
2.惡性腫瘤 應根據腫瘤的組織來源、生長部位、分化程度、發(fā)展速度、臨床分期、病員機體狀況等全面研究后再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椒ā?/p>
(1)組織來源:腫瘤的組織來源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淋巴造血組織來源的腫瘤對放射和化學藥物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常為多發(fā)性并有廣泛性轉移,故宜采用放射、化學藥物和中草藥治療為主的綜合療法。骨肉瘤、纖維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除外)、惡性黑色素瘤、神經系統(tǒng)的腫瘤等一般對放射不敏感,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前后可給以化學藥物作為輔助治療。對放射線有中度敏感的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則應結合病員的全身情況,腫瘤生長部位和侵犯范圍,決定采用手術、放射、化學藥物,抑或綜合治療。
(2)細胞分化程度: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治療有一定關系。一般細胞分化程度較好的腫瘤對放射線不敏感,故常采用手術治療;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或未分化的腫瘤對放射線較敏感,應采用放射與化學藥物治療;當腫瘤處于迅速發(fā)展階段,腫瘤廣泛浸潤時,手術前應考慮先進行術前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
(3)生長及侵犯部位:腫瘤的生長及侵犯部位對治療也有一定關系。例如,位于頜面深部或近顱底的腫瘤,手術比較困難,手術后往往給病員帶嚴重功能障礙,故有時不得不首先考慮能否應用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必須時再考慮手術治療;而唇癌或面部皮膚癌則手術切除較容易,整復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術切除;頜骨腫瘤一般則以手術治療為主。
4.臨床分期:臨床分期可作為選擇治療計劃的參考。一般早期病員不論應用何種療法均可獲效,而晚期病員則以綜合治療的效果為好。臨床分期也可作為預后估計的參考。
臨床分期對臨床治療的選擇及預后估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臨床上根據癌瘤侵犯的范圍,國際緩癌協(xié)會(UICC)設計了TNM分類法。這種分類便于準確和簡明地記錄癌瘤的臨床情況,幫助制定治療計劃和確定預后;同時可使研究工作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即使在不同單位,但可在相同的基礎上互相比較。
T是指原發(fā)腫瘤;N是指區(qū)域性淋巴結;M是指有無遠處轉移。根據原發(fā)腫瘤的大小及波及范圍可將T分為若干等級;根據淋巴結的大小、質地、是否粘連等也可將N分為若干等級;遠處轉移則是利用各種臨床檢查的結果,也可將M劃分為若干等級。以上稱為TNM分類。將不同的TNM分類再進行排列組合,即可以得出臨床分期;一般臨床均劃分為四期。關于具體的臨床分類分期請參看本章附錄。
(二)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手術,目前仍是治療口腔頜面腫瘤主要和有效的方法。手術時必須遵循腫瘤外科原則,對惡性腫瘤必須完全、徹底地切除。對可能有淋巴轉移的惡性腫瘤,還應施行治療性頸淋巴清掃術(radical neck dissection)或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以將其所屬區(qū)域的淋巴組織徹底清除。因為第一次手術常是治愈的關鍵,如切除不徹底,容易復發(fā),再次手術則常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
近年來,由于腫瘤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的成就和目前綜合治療手段的增加,多趨向于適當限制手術“治療”的范圍,以保存機體功能,保護勞動力,提高生活質量,稱為保存性功能性外科(coervative functional surgery)。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下頜骨及神經被盡可能保留;出現(xiàn)了功能性頸淋巴清掃術(functional neck dissection)及前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node biopy, SNB)等新手術方法和新概念。
對某些晚期惡性腫瘤仍有可能切除時,雖會引起功能障礙及造成嚴重的顏面畸形,但這是單獨有可能治愈的機會,對這類病員仍應考慮行擴大治療性切除手術。由于現(xiàn)代手術和麻醉技術的進展,已使手術的危險性明顯降低。近年來,國內外在口腔頜面腫瘤術后缺損立即整復方面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由于整復手段被充分應用,保證了腫瘤最大限度的治療,并能使病員獲得功能與外形的極大恢復,此被稱為恢復性(重建性)功能性外科(recotructive functional surgery)。
在腫瘤擴大治療術后,對于那些全身情況不允許長時間行立即整復手術,或缺損特大不能行立即整復的病例,則可用配戴修(贗)復體或稱人工彌補物(prosthesis)的方法,以協(xié)助病員在術后能維持和恢復一定的功能和外貌,這種方法亦稱為贗復治療。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局部復發(fā)或遠處轉移。因此,在手術中應嚴格遵守“無瘤”操作:保證切除手術在正常組織內進行;避免切破腫瘤,污染手術野;防止擠壓瘤體,以免播散;應行整體切除不宜分塊挖出;對腫瘤外露部分應以紗布覆蓋、縫包;表面有潰瘍者,可采用電灼或化學藥物處理,避免手術過程中污染種植;縫合前應大量低滲鹽水及化學藥物(5%mg氮芥)作沖洗濕敷;創(chuàng)口縫合時必須更換手套及器械;為了防止腫瘤擴散,還可采用電刀,可也于術中及術后應用靜脈或區(qū)域性動脈(頸外動脈)注射化學藥物。此外,對可疑腫瘤殘存組織或未能切除的腫瘤,可輔以電灼、冷凍、激光、局部注射緩癌藥物或放射等治療。
對常規(guī)條件下不宜手術的晚期病員,打破常規(guī)進行的手術(如顱頜面聯(lián)合切除術)可稱為“救治性手術(saveage surgery)”。采用姑息性手術療法,以解除并發(fā)癥,如由于腫瘤壓迫阻礙呼吸時的氣管切開術;腫瘤有嚴重出血時進行的頸外動脈結扎或栓塞術,這類手術料也可稱為“救治性手術”。手術還能為化學藥物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如腫瘤較大,可先施行動脈插管注射或滴注緩癌藥物,使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
凡腫瘤過于廣泛或已有多處遠隔轉移者一般不宜行手術治療;對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全身器質性疾病的病員,手術治療也應持慎重態(tài)度。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運用放射性核素或各種加速器產生的放射線治療腫瘤的科學。放射治療以放射物理、放射生物與醫(yī)學影像學為基礎,經過一百年的臨床實踐,已經發(fā)展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
放射生物學發(fā)現(xiàn),被照射細胞內的電離作用,是組織破壞、細胞代謝與增殖能力改變的基礎。分化差的腫瘤細胞,更容易受到放射線的影響,使腫瘤細胞凋亡與死亡。盡管正常組織細胞也受到損害,但多數(shù)可恢復生長和繁殖的能力。
理想放射治療應具有高精度、高劑量、高療效,和低損傷的特點。既要腫瘤接受的照射劑量最大;正常組織接受的照射劑量最小;照射最準確和劑量分布最均勻。避免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和功能障礙,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此,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發(fā)明了大量新的放射治療設備與方法。在設備方面的進展有:重粒子加速器、質子加速器,賽博刀、X線刀、γ刀等發(fā)明;在放射治療技術方面有:生物靶向引導的放射治療、圖像引導的放射治療、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系統(tǒng)、Rapid Arc容積調強放射系統(tǒng)、立體放射治療、三維適形放療(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調強放療(inte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等,它們使放射線的品質與治療精度產生飛躍。
臨床上,對放射線敏感的腫瘤主要有惡性淋巴瘤、漿細胞肉瘤、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尤文(Ewing)肉瘤等。對放射線中度敏感的腫瘤主要是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相對不敏感的腫瘤有:骨肉瘤、纖維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除外)、腺癌、脂肪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良性腫瘤由于和正常細胞放射敏感性比較接近,一般不適用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方式主要有外照線及腔內照射兩類??谇活M面部腫瘤的放療,以60Co及6MeV外直線加速器最常用??熘凶又伟θ毖醯哪[瘤細胞的殺傷能力比光子高,對某些腫瘤尤其是腮腺腫瘤的治愈率較高,治療后復發(fā)率較低,并具有照射部位小,損傷正常細胞較少等特點。腔內照射,亦稱近距離放療(brachy radiotherapy)。目前多采用后裝方式治療,即將預先裝備好的模型放于需要照射的腔穴病灶部位,再將放射源裝入,治療腫瘤。優(yōu)點為不通過皮膚、骨及其他軟組織等而直接照射局部。由于醫(yī)師與病員隔離,防護好。由于核科學的迅速發(fā)展,放射性核素粒子治療逐漸應用到臨床,豐富了近距離放射治療的內容,提高了放射治療的療效。常用粒子放射治療的放射源有125I 32P、128Au等。
放射治療是多數(shù)惡性口腔頜面腫瘤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有術前放療、術中粒子植入、術后放療。術前放療在部分中晚期口腔頜面腫瘤,如口咽癌療效較好,可以達到減瘤,減少術中種植的目的;術后放療多用于手術不能全部切除、易復發(fā)、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可以明顯減少局部復發(fā)。術后放療一般要求在術后6周內開始,每天2Gy,總量 60 Gy/30次。
以順鉑為主的同步放化療,可以提高中晚期頭頸頜面腫瘤的長期生存率,得到廣泛的認可。臨床聯(lián)合多西他賽、5-Fu等藥物使用。以EGFR拮抗劑為代表的靶向藥物,在頭頸頜面腫瘤治療中取得明顯獲益;對于復發(fā)、轉移的頭頸頜面腫瘤,靶向藥物聯(lián)合放療可能是一種新的選擇。
放射治療前,應拔除口內病灶牙及腫瘤鄰近的牙,折除金屬套冠及牙橋。放射線的直接照射病灶同時,減少感染及頜骨壞死。注意口腔衛(wèi)生,用氟劑涂布牙冠(包括用含氟牙膏)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放療后猖厥性齲病的發(fā)生。放射性頜骨壞死或骨髓炎的處理,參見第六章。
放射線可以殺滅腫瘤但同時也可以損傷正常組織或器官。理想的和成功的放射治療應是:既要達到保證腫瘤能獲得治愈的結果;同時又達到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甚或消除對正常組織或器官的放射損傷,避免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和因之而造成的功能障礙,從而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精確放療”的概念近年受來了更多的重視。所謂精確放療的標準應是:腫瘤區(qū)接受的照射劑量最大;正常組織接受的照射劑量最小;以及腫瘤區(qū)的定位和照射區(qū)最準確和劑量分布最均勻。換言之精確放療應具有高精度、高劑量、高療效,和低損傷的特點。
根據上述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放療方法,包括應用加速器、中子放射,和高分割放療(hyper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等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等新技術;而對口腔頜面部腫瘤更為適用的則是三維適形放療(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和調強適形放療(inteity modulate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MRT)。當然,對這些方法的效果評價,仍需假以時日。
還需指出的是放射治療具有“治”癌和“致”癌的雙重(或兩面)性;近年來由于生存率的延長,口腔頜面部的放射性第二原發(fā)癌并不少見。當然這仍然是接受放療者中的極少數(shù)病例,也不必為此而因噎廢食。
3.化學藥物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腫瘤的歷史不長,自上世紀40年代氮芥用于臨床迄今不過半個多世紀。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化療開始被臨床所承認,遂有腫瘤內科(medical oncology)的正式建立;但化療被正式用于實體瘤的治療則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才被正式確認。
(1)藥物分類:常用的化學緩癌藥物按其化學性質及作用在口腔頜面癌瘤中常用的有下列幾類:
1)細胞毒素類(烷化劑):主要藥物是氮芥(nitrogen mustard, HN2)、環(huán)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等。
2)抗代謝類:常用藥物有甲氨喋呤(MTX)、氟脲嘧啶(5-FU)等。
3)抗生素類:常用的有博萊霉素(bleomycin, BLM)、平陽霉素(pinyangmycin, PYM)、阿霉素(adriamycin, ADM)、表阿霉素(epirubicin)等。
4)激素類:常用的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類。
5)植物類:常用的有長春新堿(VCR)、長春地辛(vindesine,VDS)、羥基喜樹堿(hydrocamptothecin, HPT)、以及紫杉醇(taxanes)等。
6)其他:有甲基芐肼(procabazine)、羥基脲(hydroxyurea)、順鉑(cis-platinum, CDDP)等。
為了選擇、合理使用緩癌藥物,必須了解細胞增殖周期:細胞增殖周期可以分為有絲分裂(M期)和間期;間期又可分G1期(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前期)、S期(脫氧核糖核酸合成期)和G2期(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后期)。有絲分裂結束后的細胞可以繼續(xù)進行增殖(增殖細胞);亦可暫時或一時不進行增殖,處于靜止狀態(tài)(非增殖細胞或G0細胞);有些細胞則不再增殖,通過分化而死亡。
根據各種緩癌藥物對細胞周期的作用及其對增殖細胞和休止細胞的敏感性不同,可將現(xiàn)有緩癌化學藥物分為兩大類。
1)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藥物可作用于細胞增殖周期的各期。主要為一些細胞毒素類和抗生素類藥物。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腫瘤和正常細胞選擇性小,對增殖細胞和非增殖細胞作用相似,對癌細胞和正常造血細胞有相似的毒性。這類藥物主要是通過遏制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復制和影響DNA的功能而發(fā)揮作用,但亦包括一些遏制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合成的藥物。由于細胞周期中各期(M期除外)都進行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合成,都有DNA存在。因此,不僅能影響增殖細胞,亦能影響休止細胞;不過,對增殖細胞的作用較休止細胞更為顯著。
2)細胞周期特異藥物:這類藥物主要是一些代謝類和植物類藥物。它們都通過遏制細胞DNA的生化合成及有絲分裂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只能影響已進行細胞周期或處于增殖狀態(tài)的細胞;對未進入細胞周期的休止的細胞則不敏感。這類藥物又可分為兩類:
時相特異性藥物:即對處于某一期的增殖細胞敏感。這時主要是指對M期或對S期敏感,而對增殖細胞間歇的G1、G2期和非增殖細胞的G0期活性低,不敏感。對M期特異性藥物的作用是遏制有絲分裂中的紡綞體。
周期特異性藥物:即對多數(shù)的增殖細胞周期都有活性,但對非增殖細胞G0期不敏感。
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僅對迅速增長的腫瘤有效,而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不僅對迅速生長的腫瘤可能有顯著療效,對一些生長緩慢的腫瘤,亦可有一定療效。
(2)緩癌藥物的基本作用原理:大多數(shù)緩癌藥物均能直接損傷癌細胞,阻止其分裂繁殖。細胞增殖之前,必須使染色體中攜帶遺傳信息的DNA進行復制;再以DNA為模板,合成RNA——轉錄過程;由RNA指導合成各種蛋白質——翻譯過程。大多數(shù)緩癌藥物能作用于這個過程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諸如:破壞已合成的DNA;阻止 DNA的合成(通過阻止輔酶、嘧啶類以及嘌呤類核苷酸的合成);阻止有絲分裂;阻止干擾轉錄及翻譯過程;以及阻止蛋白質合成等。
近年的研究,特別是誘導分化化療的開展后,發(fā)現(xiàn)不少的化學治療藥物。均可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
(3)治療方案:
1)單獨化學藥物治療:原則上應用選擇性比較強的藥物。如鱗狀細胞癌應用平陽霉素;腺癌類應用氟脲嘧啶治療。對無明確敏感化學藥物的患者也可選用不同細胞周期,以及不同毒性的藥物進行合并。在同類藥物聯(lián)合應用時,亦應選用其在同一生物合成途徑中阻斷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各種藥物,以便產生協(xié)同作用,提高療效。
2)化療合并其它療法:晚期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先用化學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后再手術,以期增加治愈的機會。此稱之為術前輔助化療或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或誘導化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術中應用化學藥物還能控制及防止在手術中沿淋巴道和血流播散的癌細胞形成轉移灶。用緩癌藥物沖洗手術創(chuàng)面,可防止癌細胞的種植。術后化療可能提高治愈率。
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結合稱為放化療或化放療?;熆赡芴岣叻暖熜Ч?,因為某些藥物能提高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如順鉑、氟脲嘧啶,以及紫杉醇等。目前,國外還很流行頭頸癌的同期化放療(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treatment),據稱其緩癌效果非常滿意。但部份放療醫(yī)師對其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仍在一定程度上心存戒慮。
此外,化療治療還可與熱療相結合,被稱為熱化療(theramochemotherapy);與免疫治療相結合,被稱為免疫化療(immunochemotherapy);對晚期病例化療還可與中草藥聯(lián)合應用。
(4)給藥方法:確定治療方案后,臨床上還有不同的給藥方法,一般有下述幾類:
1)序貫療法:常用于較晚期的惡性腫瘤。先用較大劑量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殺傷大量腫瘤細胞,使增殖的癌細胞總數(shù)減少,促使休止期的癌細胞進入增殖周期,再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殺傷增殖細胞,可以提高療效。
另一種序貫療法亦稱同步化化療:先用M期遏制劑(長春新堿或長春地辛),經過一定時間后,再用細胞周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藥物治療,也可以增加療效。
2)沖擊療法:大劑量一次沖擊治療,通常指給藥間隔在3周以上者。這一方案可以利用藥物的最大殺傷能力,比每日小劑量用藥療效顯著為好。沖擊療法的毒性,特別是對骨髓的遏制并不比小劑量給藥為大,且不易出現(xiàn)耐藥性;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亦較小。但對老年、體弱的病員應慎重使用,而且較好在有解毒藥的條件下配合進行。
3)中劑量脈沖治療:即采用適當間歇,中劑量給藥的方法。通常指每周給藥1~2次。臨床上多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可以較多地殺傷處于增殖狀態(tài)的癌細胞,而較小損傷休止的生血干細胞。中劑量脈沖治療可以不用特定的解毒藥。
上述給藥方法還可隨病程的早晚及病員全身情況而選擇。
(5)給藥途徑:應根據口腔頜面部解剖特點,腫瘤的部位、范圍、性質,有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以及化學藥物本身的特點選用靜脈推注或滴注、頸外動脈分支插管推注或滴注(亦稱區(qū)域性動脈化療或介入化療)或口服。
區(qū)域性動脈化療可以提高腫瘤所在區(qū)域的藥物濃度,減輕全身性毒性,從而提高療效;但對已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者不能達到上述目的,有時還可以產生顱內并發(fā)癥。靜脈推注或滴注多應用于全身性腫瘤,如多發(fā)性漿細胞肉瘤和轉移性癌,以及對藥物敏感性高的淋巴、造血系統(tǒng)腫瘤。此外,有些藥物如平陽霉素,由于藥物選擇性較強,也就無須行較復雜的動脈插管給藥的方法。
(6)化療的不良反應:由于現(xiàn)有緩癌藥物對腫瘤細胞的選擇性尚不強,在治療腫瘤的同時,對正常增生旺盛的組織,如骨髓、腸胃和口腔黏膜細胞也有毒性。
主要的不良反應是骨髓遏制。對造血系統(tǒng)有遏制作用的藥物多為細胞毒類。對造血系統(tǒng)無遏制作用或作用較輕的緩癌藥有激素類、植物類或抗生素類。當白細胞降到3.0×109/L、血小板降到80×109/L時,應予停藥并應用升白藥物。白細胞嚴重減少時,應給予抗生素或丙種球蛋白以預防感染。必要時應輸入鮮血,或行成分輸血。如條件許可,病員應在消毒隔離室內生活與治療。
其他的不良反應有消化道反應。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或腹痛,嚴重時可有血性腹瀉、口腔炎或藥物性肝損傷。羥基喜樹堿、環(huán)磷酰胺有時可引起血尿。長春花堿和長春地辛都有神經毒性,可引起麻木、疼痛,甚至麻痹性腸梗阻。輕度的消化道反應可于停藥后逐漸恢復,重度的消化道反應須及時治療。嚴重者需進行補液。為了預防感染應注射抗生素。對發(fā)生口腔炎病員,可用抗生素、激素、麻油混合液局部涂布,并應注意口腔衛(wèi)生。發(fā)生血尿或神經毒性作用時,一般應停藥,并給予對癥治療。
4.生物治療 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在頭頸部癌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業(yè)已被公認和肯定;然而癌瘤的治療并未因此而取得完全地成功。隨著近年來基礎研究,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生物調節(jié)制劑的研制成功等成就,促使關腫瘤生物治療的大發(fā)展。生物治療的基礎是千方百計調動機體本身硪緩癌功能,以自身功能調節(jié)的方式達到消滅殘余癌瘤(亞臨床灶),并達到臨床治療愈的目的。因此,生物療法被普遍看好,并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常規(guī)地作為癌瘤的第四種療法。
從廣義來說,生物治療,應包括免疫治療、細胞因子治療、基因治療等等。
(1)免疫治療 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人注意到免疫治療的工作,并對此進行過探討。它的理論根據是:文獻中報道有少數(shù)病例是由于機體本身的調控力而獲得痊愈,稱為“自發(fā)性消退”,其中有惡性黑色素瘤、神經母細胞瘤、惡性淋巴瘤等等;臨床上也偶爾觀察到在外科手術切除原發(fā)腫瘤后,轉移腫瘤也自然消失的現(xiàn)象;有人觀察到在 60%腫瘤病員的和血液中可找到癌細胞,但其中一半病員仍可生存5~9年;在常規(guī)尸檢中,發(fā)現(xiàn)一些器官中有小的癌瘤,但無臨床表現(xiàn)。因此,為了治療腫瘤,除積極改進現(xiàn)有治療方法外,應著重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能力。
腫瘤的免疫治療曾幾起幾落,主要是療效不能肯定。目前,腫瘤免疫治療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非特異性免疫治療:包括應用細菌菌苗、胸腺素、多糖類以及合成佐劑等。其中以卡介苗(BCG)在臨床應用最多??ń槊缰苿┛捎闷つw劃痕或瘤內注射。注射過卡介苗的瘤結做活檢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除卡介苗外,還有短小棒狀桿菌(conynebacterium, CP)、左旋咪唑(LMS)、猴菇菌(蘑菇多糖類)、植物血凝素、雙鏈酶(SK-SD)等。
2)特異性免疫治療:亦稱主動免疫治療。以前常用異構免疫療法。將切下癌瘤組織(自體或異體癌細胞)經放射線照射或化學緩癌藥物處理后,再加入佐劑,注入體內后可引起病員機體免疫反應,遏制癌瘤的擴展。本法比較簡便,但治療效果尚不能肯定。近年來則多采用細胞因子或基因轉導的方法制備疫苗。療效尚在觀察之中。
3)過繼(繼承)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一種免疫療法,它包括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致敏淋巴細胞、淋巴因子,轉移因子以及免疫核糖核酸等的應用。
從理論上講,單克隆抗體具有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的特點,而且只殺傷癌細胞而不損傷人體正常細胞,但由于腫瘤特異抗原不純等原因,在臨床應用中療效并不理想;目前多傾向于以單抗作為載體,結合化療藥物、放射性核素或其他毒素的方法進行“導向治療”。才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2)細胞因子治療:近年來,較為熱門的是在細胞因子水平上進行的所謂生物應答調節(jié)劑(biological respoe modifier, BRM)緩腫瘤效應的研究。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以及干擾素(interferon, INF)等。此外,在細胞水平的研究上,由于淋巴因子活化殺傷細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cells)以及對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eating lymphocytes, TIL)的研究,均使腫瘤的過繼免疫治療前進了一大步。在實驗中顯示:LAK細胞加IL-2治療惡性腫瘤具有較好的療效,而TIL的殺滅腫瘤效應比LAK還要高50~100倍。無論是LAK還是TIL,它們都具有只殺傷腫瘤細胞而不損傷機體正常細胞的特點。
生物應答調節(jié)劑的應用一般主張以局部應用,特別是瘤內注射為佳。在應用LAK,TIL以及IL-2的同時,如能配合瘤內注射TNF,IFN等,可望收效更好。這種局部注射的效應亦反應在應用非特異性免疫治療藥物,諸如卡介苗、CP等的臨床應用中,這些藥物行瘤周或瘤內注射內,局部可見大量的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
(3)基因治療: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因治療已被引起廣泛的重視和興趣。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基因治療如果成功的話,對腫瘤的防治可能是一個突破。針對癌基因激活和緩癌基因失活的基本形式——點突變、基因結構重排和基因放大或等位基因缺失,目前對基因治療的設想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將外源性基因導入體內,利用其生物反應調節(jié)功能以緩腫瘤(轉基因導向治療);②以外源性基因使致病基因失活(基因打靶);③以外源性基因取代致病基因(基因取代);以及④原位修復致病基因的功能(基因修飾)。
為了加強生物治療或生物治療與放療或化療的結合,近年來對目的基因的研究亦十分興旺。例如從存在于很多癌腫,包括口腔癌在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uman c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中制成的人源化單克隆基因抗體(cetuximab)被美國FDA批準應用于臨床,被認為是一個很成功的先例。
(4)分子靶向治療:所謂分子靶向治療(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腫瘤細胞內部的蛋白分子、基因片段或基因產物),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fā)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正常組織細胞。具有治療特異性強、效果顯著、基本不損傷正常組織的優(yōu)點。
1997年美國FDA批準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應用于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標志著腫瘤治療進入分子靶向治療的時代。此后的十多年中,抗HER2單克隆抗體-赫賽汀(Herceptin)-治療轉移性乳腺癌(1998年)、酪氨酸激酶遏制劑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和胃腸間皮瘤(2001年)、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遏制劑-特羅凱(Tarceva)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2002年)、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抗體-西妥昔單抗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和頭頸癌(2004年)、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體-阿瓦斯汀(Avastin)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2005年)以及2010年的BRAF V600E遏制劑vemurafenib用于惡性黑色素瘤等等,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治療成功的典范層出不窮。我國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近幾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績,2005年全球首次推出血管內皮抑素-恩度(Endostar)治療晚期NSCLC,2007年批準上市自主研發(fā)的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抗體-尼妥珠單抗等,在臨床上都已開始用于緩腫瘤治療。上述藥物治療的靶向性作用非常明顯。例如,赫賽汀只對HER2超表達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有效;甲磺酸伊馬替尼只對費城染色體陽性的CML患者有效。分子靶向治療相對于器官靶向和細胞靶向而言,更具有針對性和特異性。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療中特異性的最高層次,其針對可能導致細胞癌變的環(huán)節(jié),如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細胞因子及受體、緩腫瘤血管形成、自殺基因等,從分子水平來逆轉或終止這種惡性生物學行為,從而遏制腫瘤細胞生長,甚至使其完全消退。鑒于分子靶向治療的特點,同一種藥物可能對幾種病理特征完全不同的腫瘤有效,即所謂的“異病同治”現(xiàn)象,如EGFR單抗即對結直腸癌有效,也對頭頸癌、肺癌有效。也可能出現(xiàn)同一種疾病因分子靶點表達的差異而對同種靶向藥物反應不同的情況,故需“同病異治”,如同樣表達EGFR的結直腸癌患者,若發(fā)生k-ras 基因突變,則對于抗EGFR單抗無效。因此,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無論適應證的選擇乃至療效的判定標準都有別于傳統(tǒng)的腫瘤治療方法。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種類:尚無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根據藥物的性質可分為小分子化合物和單克隆抗體兩大類。還可根據作用靶點進行分類,現(xiàn)備受關注的靶點主要包括:
?、倏贡砥どL因子受體類,如西妥昔單抗、尼妥珠單抗、吉非替尼(Gefitinib)等;
②抗HER-2單抗類:如赫賽汀;
?、劭寡軆绕どL因子及受體類:如阿瓦斯汀、恩度等;
?、芸拱准毎只乖悾喝缋孜魡慰?抗CD20)、阿倫單抗(抗CD52)等;
?、菘笲cr-Abl酪氨酸激酶類:如伊馬替尼;
⑥ IGFR-1激酶遏制劑,如NVP-AEW541;
?、?mTOR激酶遏制劑,如CCI-779;
?、喾核?蛋白酶體遏制劑,如Bortezomib;
?、崞渌?,如Aurora激酶遏制劑,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遏制劑等。
目前,應用于口腔頜面-頭頸部腫瘤臨床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是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類藥物。如西妥昔單抗和尼妥珠單抗,二者均為IgG1單克隆人鼠嵌合抗體,通過與腫瘤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競爭性遏制受體與其配體結合形成二聚體,阻斷了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造成細胞內信號級聯(lián)反應和基因活化受阻,從而干擾了細胞周期的進程,達到遏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凋亡、下調血管生長因子、遏制侵襲/轉移,此外抗體的Fc區(qū)域還可能誘導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DC)。研究表面頭頸癌EGFR的表達率高達95-100%,故非常適合采用這類藥物治療。大量臨床應用結果表明,EGFR單抗單藥或聯(lián)合順鉑治療對于以鉑類化療失敗的復發(fā)/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仍然有效。EGFR單抗聯(lián)合放療與單純放療相比能顯著延長晚期頭頸癌的總生存期(OS)和無疾病生存時間(PFS)??笶GFR類藥物的主要特異性不良反應是皮膚的痤瘡樣皮疹,但各種藥物的發(fā)生率有較大差別。
我們相信隨著對越來越多腫瘤治療分子靶點的發(fā)現(xiàn)和藥物開發(fā),分子靶向治療將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腫瘤治療模式的發(fā)展方向。
(5)中草藥治療:廣義來說,中草藥也是生物治療的內容之一,因為它也是通過調節(jié)機體自身功能而實現(xiàn)治療效用的。中藥中有不少免疫增強劑或免疫調節(jié)劑,諸如人參、黃芪、女貞子等,均有待今后進一步的發(fā)掘與研究。
中醫(yī)認為治療腫瘤應從整體出發(fā),進行辯證施治,采用“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損者益之”的原則。一般早期以攻為主,中期攻、補兼施,晚期扶正祛邪;同時也要標本兼顧。根據腫瘤的發(fā)生系由于氣血淤滯的理論,目前國內有不少單位均采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治療。然也有主張以扶正陪本為主者,因為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病員均呈虛證表現(xiàn),而且免疫功能多屬低下。
中醫(yī)中藥治療須行辯證論治,各地有不同經驗;偶亦有成藥可茲應用。
5.低溫治療 低溫治療亦稱冷凍治療(cryotherapy)或冷凍外科(cryosurgery)。臨床經驗證明,低溫治療對表淺腫瘤的近期療效較好。腫瘤經過反復的、迅速深低溫冰結和緩慢融化,可引起細胞和細胞膜的破裂死亡。導致細胞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細胞內外結晶失水,電解質濃縮,酸堿度改變,尿素濃度升高,細胞脂蛋白變性,以及溫度休克而使細胞膜破裂死亡。此外,血流瘀滯和血栓形成組織局部缺血壞死,也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低溫治療可用于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如血管瘤、脈管畸形和黏液囊腫。早期(較好限于T1)的以及復發(fā)、局限性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由于色素性病損對冷凍特別敏感,故常作為口腔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原發(fā)病灶的優(yōu)選治療方法。
冷凍治療也可用于治療口腔黏膜的癌前病損,如白斑、黑色素斑、扁平苔蘚等。
冷凍治療與手術合并應用:如大的血管畸形,手術時加用冷凍可減少出血。對不能完全切除的惡性腫瘤病員,亦可在手術時對殘余腫瘤組織進行冷凍,爭取有治愈的機會。
對年老、體弱、嚴重心血管疾病及患有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的病員,冷凍治療可作為姑息方法之一。
根據腫瘤的性質、范圍、深度和部位,冷凍治療有如下幾種方式:
(1)封閉式接觸治療:可在局麻下待冷凍探頭發(fā)白后,準確地將其位置于病變部位,治療即開始。探頭的大小、形狀及彎曲的角度,可根據病損部位、形狀和大小不同來選擇。封閉式接觸治療的優(yōu)點是組織破壞的界限分明,視野清晰、操作方便,也不會過多地損傷正常組織。
(2)開放式噴射治療:將液氮通過冷凍治療機加壓后,約距病變表面1~2cm之間,通過噴射管直接射于病變區(qū)。這種方法對組織的殺傷力量大,穿透力強,可深達2cm左右,是治療惡性腫瘤常用方法之一。但必須注意用防凍材料嚴格保護周圍組織及器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3)插入式冷凍:將針形冷凍頭插入腫瘤內,以達較深部的治療。由于此種方法機械損傷較大,有遭致腫瘤擴散的危險,因此也有人反對用此療法。
(4)浸泡式治療:用于骨組織病損經冷凍浸泡處理后再植。頜骨切下后首先去除或盡量減少病損組織,以后將骨塊放入液氮中浸泡3~4min,然后任其自行復溫;如此處理2次后即可行原位再植術。
冷凍治療后,創(chuàng)面一般在4~6周可完全愈合,但骨組織暴露時,愈合時間甚至可長達1年以上。冷凍后須加強隨診,特別是冷凍不夠的病員,如有復發(fā),應重復治療。
冷凍治療的優(yōu)點是:①方法簡單,比較安全。②造成的損害比較局限,一般在手術后無血或很少出血;除有組織水腫外,其他反應較少;冷凍治療愈合后,瘢痕也較少。③由于感覺神經末梢破壞,術后疼痛較輕。④液氮冷凍可深入組織,摧毀癌細胞;以后新骨形成或死骨分離后能得到良好的愈合,不需作頜骨的切除,可以保存功能和外形。⑤冷凍治療部位由于血流瘀滯,有可能阻止癌細胞的擴散。⑥冷凍治療有可能改變組織的抗原結構,使機體產生抗體,促進免疫作用。
冷凍治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冷凍治療只限于局部而不是區(qū)域性的,故當腫瘤細胞擴散侵入周圍淋巴管或區(qū)域性淋巴結時,冷凍治療則無法達到區(qū)域性治療的目的。因此,如有區(qū)域性淋巴結轉移時,仍應施行頸淋巴清掃術。此外,對范圍過大的腫瘤,冷凍治療只有緩解作用。
大面積液氮冷凍治療,特別是噴射療法,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如上呼吸道水腫、出血、肺炎、局部感染、張口受限等,應特別注意,并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6.激光治療 激光亦稱萊塞(laser)。目前在我國有紅寶石激光器、摻釹釔鋁柘榴石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氬離子激光器、氦-氖激光器、氦-鎘激光診斷儀等,為診治腫瘤提供了新的手段。關于激光的生物學效應,尚不完全清楚。多數(shù)認為激光對生物組織能起到凝結、氣化和切割的作用。主要原理是:熱效應、壓力效應、光效應和電磁場效應。至于哪一種效應占主導地位,則需視激光器的類型和功率大小而定。連續(xù)波二氧化碳和氦-氖激光,熱效應是主要的,壓力效應無重大作用;而巨脈沖高功率激光,則壓力和電磁場效應甚為重要。大功率激光對生物組織有破壞作用;小功率激光具有刺激作用,逐次輻照具有累積效應。
激光在腫瘤的應用上,可作為手術的工具,即光刀。另一種方法則是通過凝固、氣化等原理,作為治療的手段。
激光治療的適應證主要為淺表病損,如黏膜糜爛潰瘍,或白斑、乳頭狀瘤、血管瘤、色素痣和基底細胞癌等。摻釹釔鋁柘榴激光對黏膜海綿型血管畸形的療效較好,特別是對4cm以下的病損治愈率較高。
近年來應用激光與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phyrin derivative, HPD)相結合治療腫瘤是一種新方法。亦稱光化學療法(photo-chemotherapy)或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這種方法是把光敏藥物血卟啉衍生物注射入病員的靜脈,經過24~48h左右,就會濃縮滯留于腫瘤細胞內,但它不能久留在正常組織中。這時用低功率激光對腫瘤照射,光敏劑經激光激活后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細胞內產生一種細胞毒的單態(tài)氧,可有選擇地破壞腫瘤細胞而不損傷周圍的正常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治療方法對表淺或散在分布的惡性腫瘤有一定療效。亦可用于口腔黏膜的癌前病損,以及面頸部皮膚毛細血管畸形。
鑒于激光的穿透能力有限,本方法尚不能用于深部和晚期的惡性腫瘤。
7.高溫治療 高溫治療(hyperthermia therpay)亦稱加熱治療,簡稱熱療。
高溫可遏制腫瘤細胞的核酸和蛋白質代謝,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周期。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加熱41℃可使腫瘤細胞的DNA合成延遲,45℃則完全遏制DNA,RNA 和蛋白質的合成,細胞核和染色質凝結成團,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導致細胞死亡。此外,加熱可使腫瘤細胞漿溶酶體不穩(wěn)定,線粒體斷裂,攝氧能力受限,腫瘤組織缺氧,增加了腫瘤細胞對熱的敏感性。
高溫可造成S期細胞的堆積和G2期細胞的同步化阻斷;高溫還可提高對放射抗拒的S期細胞的敏感性。放射線與熱療對腫瘤細胞周期的作用不同,二者結合可發(fā)揮同步化協(xié)同作用。其次,腫瘤中心的缺氧細胞對放療的抵抗性比富氧細胞大2~3倍,而加熱卻可促使乏氧細胞敏感。
高溫可改變細胞膜性結構的通透性,使化療藥物甚易進入細胞,發(fā)揮殺傷作用,高溫可使腫瘤周邊的血循環(huán)改善,增加血流量及局部藥物濃度,從而能使化學藥物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此外,高溫可遏制腫瘤細胞對化療損傷的恢復,因此熱療與化療的合理應用可起到同步化增效作用。
熱療方法可分為全身加熱和局部加熱兩類。全身熱療適用于全身性病變、多發(fā)性轉移灶和亞臨床病灶,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其缺點是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并發(fā)癥多,病員難以忍受,因而臨床上更多是傾向用局部熱療。局部熱療對腫瘤的選擇性和針對性強,配合放療或化療效果較好,而且病員痛苦少,易于接受,并發(fā)癥少,容易防護和處理。
局部熱療的主要方法有微波熱療、紅外線熱療、射頻熱療(包括射頻、短波和超短波加熱技術)、超聲熱療等,其中微波熱療是目前最常用的加熱技術。特點是加熱溫度均勻,脂肪、肌等組織溫升相差不大,方向性強,升溫迅速,能達到選擇性加熱腫瘤組織的目的。常用微波頻率為 2450Hz和915Hz。頻率越低,透熱深度越大,如2450Hz微波對肌組織的透熱深度為1.7cm,而915Hz微波為3cm,最高有效透熱深度可達到7cm~8cm,因而大于3cm的腫瘤以915Hz微波熱療,淺表腫瘤以2450Hz微波熱療較適合。
目前,高溫治療惡性腫瘤雖然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測溫技術,熱療合并放療和化療的順序、熱療的溫度和時間,熱療中的防護,以及消除熱療耐受性的方法等均需要進一步探索。
8.營養(yǎng)治療 人類離不開營養(yǎng)物質,這些物質(包括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等)不但維持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生殖和產生能量,并且有修復組織損傷及調節(jié)生理功能的作用。癌瘤病員由于腫瘤迅速生長,要耗用大量營養(yǎng),其產生的毒素又造成病員發(fā)熱、厭食、惡心嘔吐,于是入不敷出,出現(xiàn)消瘦,體重減輕;特別是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由于攝食障礙,消瘦更為明顯。對于這種病員給以合理的營養(yǎng)治療更為重要。營養(yǎng)欠佳也是癌瘤病員接受化療、放療、手術治療的一種障礙,因而需要有足夠的營養(yǎng)支持,否則對健康的恢復及病員的情緒都是不利的。
營養(yǎng)學和腫瘤學專家通過多方面的研究和動物實驗,證明營養(yǎng)不足時,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某些組織發(fā)生腫瘤的機會;給病員靜脈輸入高營養(yǎng)液,不但未發(fā)現(xiàn)有腫瘤生長迅速,相反,化驗表明癌瘤病員的免疫功能卻明顯提高。手術后的病員,在給予高營養(yǎng)液補充后恢復快,創(chuàng)口愈合加速。研究發(fā)現(xiàn),高營養(yǎng)補充后腫瘤雖加速增殖,但對化學緩癌藥物的敏感性增加,從而可提高療效;對于放射治療的敏感性也有增加。有些病員因營養(yǎng)不良而無法進行較大劑量緩癌治療,在高營養(yǎng)治療后體質改善,就能忍受緩癌治療。因此營養(yǎng)療法已成為緩癌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一般在補充高營養(yǎng)后1~2周施行緩癌藥化療或放射治療,效果較佳。
臨床研究證明,對腫瘤患者給予補充高營養(yǎng)治療,還可延長生存期;但補充營養(yǎng)僅為一種輔助療法,如果單純采用補充營養(yǎng)而不配合緩癌措施,對癌瘤病員的治療仍是不利的。
此外,補充微量元素,特別是硒、鍺等有可能作為防止腫瘤復發(fā)或延長生存期的手段。
9.綜合序列治療 為了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對晚期腫瘤目前多傾向于綜合治療,或多學科治療(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因為任何一種治療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之處。綜合治療可以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獲得較好的效果,但必須建立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例如:手術可以切除原發(fā)病灶,但對特別大的腫瘤則困難較大,可以先用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使腫瘤縮小,為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手術可以解決局部病灶,但對遠處轉移或預防復發(fā)則無能為力,只有依靠化學藥物和生物治療;放射治療對某些原發(fā)病灶可以很好控制,又保存了器官功能,但對頸淋巴結轉移性癌腫的治療效果則不很理想,應以手術為主;某些對放射治療不敏感的腫瘤,由于加用化學藥物治療又可提高其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頭頸部鱗癌頸淋巴結轉移的術前放射可以提高切除率,減少復發(fā)率,提高治愈率;但如劑量過大,可影響術后創(chuàng)口的愈合。手術、放療和化療可配合中藥治療,后者能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提高和鞏固療效的作用。其他如低溫治療、激光治療等也均有其有利和不足之處,綜合治療可以大大發(fā)揮其有利的作用,??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目前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強調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特別是三聯(lián)療法,即手術+放療+化療。應當指出:綜合治療不是硬湊,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因此,在有條件時,應請有關腫瘤專業(yè)人員共同研究討論,根據病員全身情況,針對不彩虹質的腫瘤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計劃和合理地利用現(xiàn)有治療手段,因人而異地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治療方案;其特點不但是個體的、綜合的、而且還應當是治療方法排列有序的。為此,更準確的應是稱為“綜合序列治療”[combined (disciplinary) and sequential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