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創(chuàng)建于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為醫(yī)院題寫“生命活水醫(yī)院”院名。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漫長路程,醫(yī)院已發(fā)展為九江市規(guī)...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 醫(yī)院資訊 > 各類血細胞的功能作用
各類血細胞的功能作用
時間:2012-10-30 16:44來源:求醫(yī)網
(一)紅細胞
紅細胞平均直徑為7.5微米,成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1.0微米),周緣較厚(2.0微米)。紅細胞的這種形態(tài)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微米2)同時使細胞內的每一點都不致于離細胞表面太遠,有利于氣體變換。成熟的紅細胞無核、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大量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具有結合和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在組織器官內,根據氣體的分壓高低決定血紅蛋白與其結合還是釋放。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的可塑性,可改變形狀通過毛細血管。紅細胞通過糖酵解的方式產生ATP供能。
紅細胞又稱紅血球,是血液中數量最多,存活時間最久,行程最長,工作最繁忙的成員。
紅細胞在血液總容量中的數量最多,成年男子的紅細胞個數為(4.0—6.0)×1012/L成年女子的則為(3.8—5.5)×1012/L。
在電子顯微鏡下看,紅細胞的外形像一個中間凹陷的小紅帽,直徑只有7微米。生成紅細胞的器官是骨髓,骨髓每分鐘可產生300萬個紅細胞。剛從骨髓產生的紅細胞體積較大,中間有個大的細胞核,當紅細胞發(fā)育成熟進入血液后體積就變小了,中間的那個大細胞核也隨之消失。成熟紅細胞里邊的主要物質是血紅蛋白。由于細胞核消失了,紅細胞的身子也變得柔軟起來,它可以通過很窄的毛細血管去接近每個組織細胞。把氧氣和養(yǎng)料送給組織細胞,并將組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料帶走。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在這120天里,每個紅細胞在血管內不知疲倦地循環(huán)運動達30萬次,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后悄然解體。死亡的紅細胞被脾臟內的巨噬細胞吞食掉,紅細胞留下的鐵質可作為造血的再生原料。
紅細胞含有血紅素。血紅素的性質十分活躍,它既能和氧結合在一起,也能和二氧化碳結合。和氧結合時血液就變得鮮紅,和二氧化碳結合時,血液就變成暗紅。血紅素既能和它們很快地結合,又能夠和它們迅速地分開。 紅細胞將氧氣運送到指定部位后,就很快地和氧氣分離。同時又立刻與這些細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結合,并將它們運送到肺部呼出體外。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紅細胞也會誤帶上對人體有害物質,例如 一氧化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煤氣。它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特別強。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比氧氣大200多倍。 當人們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就同血紅蛋白迅速結合,從而導致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能力下降,甚至喪失攜帶氧氣的能力,使人體缺氧,造成煤氣中毒。
(二)白細胞
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一般較紅細胞體積大,能作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進入周圍組織,發(fā)揮其防御和免疫功能。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質內有無特殊顆??蓪⑵浞譃橛辛0准毎蜔o粒白細胞兩類,有粒白細胞又可以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白細胞是有核無色的圓形細胞。其實血液中的白細胞并不是白色的而是無色的。白細胞的種類很多,有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和嗜堿性粒細胞等,其中中性粒細胞數目最多,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是白細胞中的主力軍;淋巴細胞次之,占20%—40%。 制造白細胞的器官有骨髓、淋巴結、脾臟和胸腺等。白細胞的體積比紅細胞要大些,直徑為10—15微米,正常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中有—個白細胞少于或超過個,都是有病的信號,所以醫(yī)生常把它作為判斷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據。白細胞是人體健康的衛(wèi)士。當身體某處受傷,侵入了病菌,就會有大量的白細胞穿過毛細血管壁,聚集在傷口周圍吞食病菌,同時傷口周圍也出現紅腫現象。病菌被消滅,炎癥消失傷口也就愈合了。白細胞在戰(zhàn)斗吞食了很多病菌后,自己也中毒身亡,傷口流出的膿液,主要由死亡的白細胞組成。因此,白細胞算得上是保衛(wèi)人體健康的忠實“衛(wèi)士”。
白細胞中有五種細胞,對敵作戰(zhàn)各有分工。其中中性粒細胞在人體傷口處抵抗外敵入侵,包圍細菌和異物。中性粒細胞是人體主要的循環(huán)吞噬細胞, 中性粒細胞通過變形粘附,調理識別,吞噬消化直至殺滅細菌而執(zhí)行防御功能,它還吞噬機體內的壞死細胞,參與炎癥反應。
嗜酸性顆粒細胞能夠消除異物的毒性。
嗜堿性粒細胞則可以釋放抗凝血劑使血管擴張與收縮。
淋巴細胞可以和病菌作戰(zhàn)并能使腫瘤縮小。按淋巴細胞的生成和功能,至少可分兩個亞群,即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主要參與體液免疫。T淋巴細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先轉化為淋巴母細胞而后繁殖分化 參與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原漿細胞,然后繼續(xù)成熟為漿細胞,合成并分泌特異性抗體,此外淋巴細胞還合成并分泌多種淋巴因子參與造血調控。
單核細胞會突然變大,變成巨噬細胞,把大個的敵人整個吞掉,單核細胞約占細胞總數的3%—8%,通過阿米巴變形運動趨化運動,清除、殺滅外來微生物,消除受傷或死亡細胞和細胞碎片。并識別加工處理抗原向淋巴細胞提供抗原,在免疫反應的誘導期 起協(xié)同細胞和效應細胞作用,識別和殺傷異己細胞;分泌和釋放集落刺激因子和前列腺素,調節(jié)粒系和單核巨噬系造血,運送鐵而參與紅系造血。
(三)血小板
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它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故無細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細胞膜,血小板體積小,直徑2—4微米,呈雙凸圓盤狀,易受機械、化學刺激,此時便伸出突起,呈不規(guī)則形,電鏡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在出血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細胞。血小板在電子顯微鏡下像橄欖形盤狀,也有梭形或不規(guī)則形。血小板長1.5—4微米,寬0.5—2微米。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計數是(100~300)×1012/L,1/3的血小板平時貯存在脾臟中。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補破損的血管。血小板的壽命平均為7—14天,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成群結隊地在數秒鐘內奮不顧身撲上去封閉傷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質——鈣離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損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團,形成血栓,堵塞破損的傷口和血管,血小板還能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促進止血。
血小板較長一段時間里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年意大利醫(yī)生比佐澤羅發(fā)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后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們發(fā)現血小板是從骨髓中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300—個血小板。
各種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會影響血小板的質和量。當血小板數降低時,很容易發(fā)生出血不止的現象。血小板優(yōu)秀出來,它就破裂了,放出它所含有的凝血物質——凝集素。凝集素一遇上血液里的凝集原,就會結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再和血漿里的纖維蛋白原結合,組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條條細長的纖維。這些纖維再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堵住傷口的“纖維墻”過幾天就逐漸形成了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