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單獨的一所集醫(y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社區(qū)服務與康復為一體的省級腫瘤防治研究機構和三級甲等腫瘤??漆t(yī)院,是國家臨床藥...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 醫(yī)院資訊 > 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與策略(2)
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與策略(2)
時間:2012-11-07 15:21來源:求醫(yī)網
(四)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
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是一種提高放射劑量的方法,并且巧妙地增加了局部控制,使正常組織免受影響。通常是聯合氣道支架或腔內消融治療。在該技術中,放射線來自氣管支氣管中的一個或多個負荷的高頻發(fā)射器或導管,這些發(fā)射器和導管被精確地放置在氣管或支氣管內。目前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通常有兩種方式:腔內后裝放療和放射粒子植入。常常用于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姑息治療。
1.腔內后裝放射治療:首先是在支氣管鏡下置入彈性導管,隨后通過手動或遠距離負荷器裝載后負荷。目前通常應用高活性的銥-192來實現。在放射治療過程中,有三種劑量的治療方法:低劑量率(0.4 Gy/h -2.0Gy/h)、中劑量率(2 Gy/h -12 Gy/h)和高劑量率(>12 Gy/h)。目前多數學者使用高劑量率。高劑量率近距離放射治療有許多優(yōu)越性如能在門診進行、醫(yī)務人員避免暴露于放射性環(huán)境、費用低等。另外治療時間短(只需幾分鐘),患者更舒適,導管發(fā)生移位的機會極少,而且能夠做到放射劑量分布的最優(yōu)化,從而能夠適應不規(guī)則外形腫瘤的治療,臨床改善率為 50%-99%,影像學表現的改善率為35%-100%,支氣管鏡下表現的改善率達75%-90%。
2.放射性粒子植入:通常是將放射性離子捆綁在腔內支架上,既對狹窄的氣道起支撐作用,又能對腫瘤組織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控制腫瘤的生長。亦可在支氣管鏡直視下將125I粒子直接植入到無法手術切除的中央型氣道腫瘤或轉移的周圍淋巴結中,以解除中央氣道內腫瘤組織所致的氣道堵塞,局部控制率可達80%[22]。
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的并發(fā)癥主要有大咯血、放射性支氣管炎及狹窄等,無論是治療劑量,適應癥及并發(fā)癥,目前仍有許多爭論,相信隨著大規(guī)模、隨機、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的開展,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在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光動力治療(PDT)是一種用光敏劑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將光敏劑通過靜脈注入體內并滯留于腫瘤細胞內,光敏劑在適當波長的激發(fā)下活化,產生大量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的毒性氧自由基,導致腫瘤細胞受損甚至死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在對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治療中,通過支氣管鏡將光纖(如柱狀彌散光纖)送到氣道腔腫瘤部位進行光照射來激活光敏劑進行治療。主要用于不可切除的晚期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尤其適合長距離的管壁侵潤性腫瘤及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分界不清的病變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對不含光敏劑的正常組織和軟骨無影響。 目前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晚期肺癌治療的單獨光敏劑為光卟啉。有證據表明:PDT能很好地緩解晚期中央型氣道腔內腫瘤的阻塞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呼吸困難,減少阻塞性肺炎和提高KPS評分[23]。同時PDT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如化療、放射治療效果更明顯。對于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腔內阻塞伴有外壓性狹窄時,PDT結合支架可能是較好的治療方案。但 PDT亦有其局限性。由于PDT能引起明顯的腫瘤壞死和粘液栓塞,嚴重氣道阻塞時不能選用。PDT 24-48小時后,腫瘤細胞將壞死,由于其最大效果延遲,不能用于氣道阻塞患者的緊急處理。如果腫瘤侵犯了氣管、支氣管后壁或者侵犯了血管壁,PDT有導致氣管-食管瘺和大出血的可能。因為光敏劑存在于皮膚達4周之久,須注意皮膚的光敏反應,避光4-6周是必要的。費用高亦是限制其應用的一個因素。
四 、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策略
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多為姑息性治療。目前惡性腫瘤與中央型氣道管壁的關系一般分為三類:腔內型(圖11)、腔外型(圖12)及混合型(圖 13)。對于不同類型的病變,選擇的介入治療方法不同。盡管沒有介入治療組與非介入治療組隨機、對照研究,但不同介入治療方法的對比研究均表明各種介入方法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經驗豐富的呼吸介入醫(yī)生對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緩解率能達90%以上[24]。
(一)介入治療前的準備策略:正確評估患者的病情情況來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不能手術或拒絕手術的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患者才能考慮進行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如果病變遠端肺功能完全喪失則應該放棄介入治療。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常規(guī)進行胸部CT加氣道重建及支氣管鏡檢查。胸部CT對于治療手段的選擇能提供較多幫助。氣道重建可準確的判斷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部位、形態(tài)及氣道受累嚴重程度,指導治療。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光學相干層析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可準確提供氣道直徑、截面積、狹窄長度等數據,并且可獲得清晰的二維或三維圖像[25]。而支氣管鏡檢查不僅能判斷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部位及范圍,在進行支架置入時可通過支氣管鏡測量狹窄段的長度、直徑及了解腔內阻塞的情況,以便選擇合適的支架。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可選擇超細支氣管鏡進行檢查以了解狹窄的程度,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及合適的治療手段[26]。
(二)根據病情緩急和病變位置選擇合適的介入治療方案:依據病情輕重及病變類型選擇不同的介入治療手段,如下圖所示:
三)選擇單一或聯合介入治療手段的策略:根據具體病變選擇不同介入治療方法。對于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尤其是腔內病變局限時,可用一種方法如熱消融技術進行治療,單純外壓性狹窄,采用氣道支架置入亦能解除當時的呼吸困難癥狀。但單一治療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往往需要多種方法聯合應用。如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所致氣道腔內狹窄嚴重,優(yōu)先選用熱消融或機械切除,將管腔擴大,在保障通氣功能及氧合的前提下,再應用冷凍及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PDT或支架等治療(圖14,15,16)。如果腔內腫瘤所致狹窄不嚴重,
可選用熱消融、凍取或機械切除等方法,將阻塞病變清除,再結合凍融、APC或PDT等治療。在熱消融過程中要控制氧濃度,如果不能進行控氧,則要選擇機械切除或冷凍方法,然后再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或全身化療。
(四)麻醉方式選擇的策略:支氣管鏡下腔內介入治療首先要考慮如何保障氣道的通暢和良好的氧合,合適的麻醉方式是關鍵。一般根據患者氣管狹窄程度、氣道內病變情況、患者一般狀況等來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
1.局部麻醉方式:適用于可彎曲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對于一般狀況較好,氣道阻塞程度輕,單側支氣管阻塞病變時可應用。但對氣管惡性腫瘤組織進行熱消融治療時,反復電灼刺激及頻繁咳嗽,長時間的控氧,血氧分壓下降,存在窒息的風險。局麻下患者出現嗆咳及躁動,從而影響對病灶的仔細觀察及治療的準確性,易導致治療失敗。因此這種情況多在全麻下進行比較有利[14]。
2.全身麻醉:適用于可彎曲支氣管鏡、硬質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是比較安全的治療麻醉模式。在介入治療過程,能保證患者的通氣功能且可以進行長時間的介入治療。尤其是喉罩通氣全麻下的介入治療,特別適用可彎曲支氣管鏡下進行。采用喉罩建立人工氣道實施全麻,不需要占據患者的氣道空間,并保證患者的通氣和氧合功能。通過喉罩可以反復進出支氣管鏡進行治療,能夠滿足足夠的介入時間需求,達到較好療效,提高了鏡下治療的安全性[15]。而應用硬質支氣管鏡進行介入治療則必須在全麻下進行。
(五)多學科合作的策略:成功的對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不僅僅依靠經驗豐富的呼吸介入專家來完成,還必須有一個熟練的配合默契的護理、助手隊伍,同時還要有胸外科、麻醉科、腫瘤科及放療科等專家的相互協助、配合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更有保證,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結語
支氣管鏡下對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是快速解除或緩解惡性氣道狹窄的主要手段,能夠達到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相信隨著呼吸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對中央型氣道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水平將會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