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前身為江門市中醫(yī)院)成立于1958年,...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 > 醫(yī)院資訊 > 中醫(yī)話養(yǎng)生:教你如何煲中藥
中醫(yī)話養(yǎng)生:教你如何煲中藥
時間:2012-11-01 19:35來源:求醫(yī)網(wǎng)
一、正確煎煮中藥
1、煎藥必須使用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飲用水。
2、藥材浸泡。待煎藥物應(yīng)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應(yīng)為30分鐘以上。
3、煎煮用水量。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厘米,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yīng)適當酌量加水。
4、煎煮過程。
4.1每劑藥一般煎煮兩次,將兩煎藥汁混合后再分服。
4.2煎煮時間應(yīng)根據(jù)方劑的功能主治和藥物的功效確定。一般藥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鐘;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鐘;滋補藥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鐘。藥劑第二煎煮時間應(yīng)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4.3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藥料2-3次。
5、煎藥量。
煎藥量應(yīng)根據(jù)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服,或遵醫(yī)囑。
6、需特殊要求的中藥飲片。對于先煎藥、后下藥、另煎或另燉藥、包煎藥、煎湯代水藥在煎煮前先行浸泡,浸泡時間應(yīng)大于30分鐘。
6.1先煎。先煎藥應(yīng)當煮沸10-15分鐘后,再投入其它藥料同煎(已先行浸泡)。貝殼、礦石藥要先煎,如石膏、牡蠣等。
6.2后下。后下藥應(yīng)當在第一煎藥料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10分鐘。含揮發(fā)油、芳香油的藥材,如薄荷、沉香等。
6.3另煎。另煎藥應(yīng)切成小薄片,煎煮約2小時,取汁;另燉藥應(yīng)切成薄片,放入有蓋容器內(nèi)加入冷水(一般藥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取汁。某些特殊藥物可根據(jù)藥性特點具體確定煎(燉)藥時間(用水適量)。貴重藥材如人參、鹿茸等。
6.4溶化(烊化)。溶化藥(烊化)應(yīng)當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量并去渣后,將其置于藥液中,微火煎藥,同時不斷攪拌,待需溶化的藥溶解即可。如阿膠、鹿角膠等。
6.5包煎。包煎藥應(yīng)當裝入包煎袋閉合后,再與其他藥物同煎藥。包煎袋材質(zhì)應(yīng)符合藥用要求(對人體無害)并有濾過功能。如車前子、辛荑花等。
6.6煎湯代水。煎湯代水藥應(yīng)當將該類藥物先煎15-25分鐘后,去渣,過濾、取汁,再與方中其它藥料同煎。
6.7沖服。將待沖服的藥物放入碗中,用水或藥汁調(diào)勻同服;或?qū)⒋龥_服的藥物直接送入口中,用水或藥汁送服。如西泮參粉、珍珠粉、三七粉等。
7、煎藥注意事項
7.1藥料應(yīng)當充分煎透、做到無糊狀塊、無白心、無硬心。
7.2煎藥時應(yīng)當防止藥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藥用。
二、正確服用中藥
1、服中藥的時間要求
服中藥的時間與療效密切相關(guān),要根據(jù)病情和不同方藥而定。一般規(guī)律為:
(1) 滋補藥 早餐前30~60分鐘、睡前30分鐘空腹各服1次,以利于藥物吸收。
(2) 治療慢性病的中成藥 固定時間服用(早、晚或早、中、晚),使體內(nèi)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藥物濃度。
(3) 安神藥和驅(qū)蟲藥 睡前30分鐘空腹服
(4) 治療胃病藥 一般可餐后服,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但健胃藥應(yīng)于餐前服。
(5) 辛辣刺激藥 餐后服可減慢吸收速度,防止對胃黏膜產(chǎn)生過強的刺激。
(6) 辛溫解表散寒藥 趁熱以溫水送服,服后即上床安臥,蓋上被子,至全身微微出汗為宜(但應(yīng)注意不得大汗淋漓)
(7) 調(diào)經(jīng)藥 宜在行經(jīng)前5天左右開始服用。
2、如何正確服用中藥大蜜丸
大蜜丸以蜂蜜為黏合劑,具有味甜、滋潤、作用和緩等特點,適用于慢性病及需滋補者服用,每丸重3克、6克、9克。服用時注意以下幾點:
(1)服用前剝?nèi)ネ鈿?蠟殼、塑料殼、紙殼),取出蜜丸放于潔凈的白紙上;
(2)洗凈雙手,用小刀切塊成黃豆大小,用手搓圓;
(3)以溫開水送服,或?qū)⒚弁柚苯臃湃肟趦?nèi)嚼細,用溫開水送服。
(4)大蜜丸在貯藏過程中由于溫度過高或過分干燥會引起皺皮甚至干裂;或受潮發(fā)霉或蟲蛀鼠咬,如發(fā)生上述情況就不要再服。
3、小蜜丸
小蜜丸也是以蜂蜜為黏合劑,一般每100丸重9克。服用時注意:
(1)服用劑量常以克表示,服前宜仔細算好服用量,不要散失;
(2)以溫開水送服,不宜以茶水、咖啡或奶制品送服。
(3)小蜜丸在貯藏過程中由于溫度過高會干裂或受潮發(fā)霉成團,如發(fā)生上述情況就不要再服。
4、中藥滴丸
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如冠心病、心絞痛、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等。服用中藥滴丸時需注意:
(1)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的服法說明,按說明書劑量要求服用,不可加大;
(2)服用滴丸時,宜以少量溫開水送服,或直接含于舌下;
(3)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熱。
5、膏滋劑和糖漿劑
膏滋劑服用量以克為單位,可用計量杯按規(guī)定用量服用,服后用溫開水沖洗計量杯,并將沖洗液服下。
糖漿劑服用量以毫升為單位,可用計量杯按規(guī)定量取后服用。
6、口服液
口服液以支為單位,服用時宜按下列步驟進行:
(1)小心撕開口服液的瓶蓋處的金屬小條(撕時如金屬條斷裂,可用小鉗子撕下);
(2)啟開瓶蓋后,注意瓶口是否有破口(防止細碎玻璃屑入口);
(3)或?qū)⑽芡高^瓶蓋插入瓶子底,用吸管吸取藥液,但用不宜過猛,以免嗆咳。
7、中藥茶劑
茶劑用時以沸水泡服或煎汁服。對不同茶劑,宜按下列步驟服用。
(1)茶塊 可直接放于飲水杯中,用沸水泡開,待溫度降至40℃左右時服下。
(2)袋裝茶 袋裝茶有兩種包裝,一種是將藥材制成的茶劑裝入包(袋)中,服用時倒在杯中用沸水泡服;另一種是將茶劑裝在飲用袋中,服用時不必打開包裝,整袋放在杯中用沸水泡服。
(3)煎煮茶 此類茶劑須煎煮后服用,可按通常煎藥的方法單獨煎服,煎的時間不必很長,10分鐘左右即可。藥材粗制的煎煮茶又稱煮散劑,煮后應(yīng)放置片刻,使粗粉稍沉淀,將上清液倒在另一杯中服用。
三、服用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
服用中藥,不僅要確保藥物質(zhì)量,而且對藥物的服用時間、服用溫度及服用禁忌等同樣不容忽視。
中藥有溫、涼、寒、熱四性和辛、甘、酸、苦、堿五味,在作用上又有升、降、沉、浮的區(qū)別,因而在配伍上有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的現(xiàn)象。因此在應(yīng)用中成藥時也應(yīng)注意各藥間的配伍。在服用中成藥治療疾病期間還要注意對某些飲食的禁忌,一般要忌食生冷、腥膻油膩及有刺激性的食物。由于病情、藥性和食性的不同,具體到某些疾病,其飲食禁忌各有不同,必須注意藥物的使用說明,對含有較強毒性和猛烈藥性的成分及有損害母體及胎兒的中成藥應(yīng)為妊娠婦女禁用或慎用;慎用藥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辛熱燥烈和滑利通竅成分的中成藥。具體看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的藥品說明書。
服藥時間 一般來說,病在胸腔以下及胃腸部者宜飯前服藥;病在胸腔以上者宜飯后服藥,量不宜多,須分次服;病在關(guān)節(jié)、骨髓、腰背部,則宜在晚上睡前服;病在四肢、宜清晨服。
服藥溫度 一般湯藥宜溫服。止吐藥或清熱藥、解毒藥及真寒假熱證所用的熱藥,應(yīng)冷服;滋補藥應(yīng)冷服;夏季或干燥氣候用熱性藥,也應(yīng)冷服。解表發(fā)汗藥、急癥用藥與真熱假寒證用寒藥等,皆應(yīng)熱服。
服藥忌口 中藥忌口有許多講究,一般不宜多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油煎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咖啡、可樂、雪碧等飲料也不宜喝,應(yīng)以白開水為主。還不宜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癥,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藥時更不宜吃辣椒。
小兒服中藥丸 小兒發(fā)育不健全,吞咽功能較差。服用丸藥時,家長應(yīng)該把丸藥揉碎,用溫開水在小勺中烊化成湯液給小兒喂服。對于大一點兒童,可將丸藥揉成小顆粒,裹上一點白糖再用溫開水送服,或者裝入糯米紙或膠囊內(nèi),以清除丸藥的異味。
服用中藥后還需注意一些問題,如服解表藥后,須立即臥床休息,同時應(yīng)適當提高室溫或添加衣服,用熱水袋保溫助出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四、服藥與水果禁忌
水果對人體多有益外,但在患某些疾病時應(yīng)注意忌口。
(1) 腹瀉 宜吃葡萄、石榴、蘋果、楊梅等具有收斂作用的水時,不宜吃香蕉、西瓜、梨子等潤腸通便的水果
(2)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不宜吃楊梅、酸梨、檸檬、青梅、李子等含酸較高的水果,以防止胃酸增加刺激潰瘍面。
(3) 便秘、痔瘡 宜吃香蕉、梨子、桃、橘子,以利于潤腸通便;但不宜吃柿子、山楂、蘋果,因為上述水果中含有鞣酸,吃后使便秘和痔瘡加重。
(4) 心力衰竭、水腫者 不宜吃水分多的西瓜、梨、菠蘿等水果,以免體內(nèi)水分增多,加重水腫。
(5)糖尿病 宜吃量不算高而含有果膠的櫻桃、楊梅、菠蘿、桃子等,在食后能在腸道內(nèi)被細菌分解為膠凍狀物質(zhì),可吸收腸中水分,延緩食物在腸道排空時間,減緩葡萄糖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從而使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下降;不宜吃含糖高的棗、香蕉、無花果、荔枝、桂圓、荔枝、柿子,以免引起血糖升高。而對于含糖量高的柿餅、甘蔗、蜜棗、葡萄干則宜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