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兒童心理疾病)

適應障礙的預防方法有哪些
軀體無疾病,心理無疾病,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內外公認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是人們智力發(fā)展和腦功能健康的重要標志,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社會適應”是指具備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在縱橫交錯的人類群體中,能應付各種不同的人際關系,具備處理和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以學生社會適應障礙為例,預防的對策有:
1.說服教育法
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因此,要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就必須從提高道德認識,判斷和評價水平為突破口,如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自覺性差的現(xiàn)象,其根源之一是學習目的性不明,不管是學校還是在家里,只要一提到學習,做作業(yè),思想上就產生一種惰性心理,行動上就出現(xiàn)怕學習,不想做作業(yè),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等行為,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特點,恰當地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曉之以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克服頭腦中的錯誤或模糊的認識,達到強化學習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2.情境熏陶法
和諧民主的教育或教學情境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有計劃地創(chuàng)設各種方式的和諧民主的教育情境,如創(chuàng)設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情境;教學中的愉快,成功,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圍;個別談話時要尊重,期望,鼓勵,嚴格要求的情境等等,從而在和諧的教育教學情境中,使受教育者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維成果和感情,克服膽怯,擔心,怕說錯受批評等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勇敢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心理的勇氣。
3.情境感染法
情緒和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在特定的學校環(huán)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經常發(fā)生感情的溝通,有意,無意地受到情緒感染,施教者力求把自己健康,愉悅,生動的情感,言行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對象,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如一次表揚;初次成功的個別談心;一次主題鮮明的活動等等,都會使受教育者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動之以情"的教育方法,既有利于培養(yǎng)興趣愛好和求知欲等積極心態(tài),又有利于相互間心理距離的縮短,使其在能保持穩(wěn)定而持久的情感,做到專心,積極,主動,認真等。
4.意志磨煉法
各種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都是自覺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也是在與困難作斗爭中磨煉出來的,因此,磨煉意志品質,顯得極其重要,一是要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能夠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二是要參加集體活動,增強集體觀念,服從集體意志,在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自制,堅強,剛毅,果斷的意志品質,糾正猶豫,盲目,執(zhí)拗,魯莽,頑固的不良品質,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 友情鏈接:
- 兒童心理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