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陰道炎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5-07-20來源:求醫(yī)網(wǎng)
根據(jù)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及目檢陰道排泄物,診斷霉菌性陰道炎,通常并無困難,但對非典型病例,為了證實診斷,凡疑為帶霉菌者,或了解治療效果,必須作陰道分泌物檢查,可直接取陰道分泌物置玻片上,加一小滴等滲氯化鈉溶液或10%~20%氫氧化鉀溶液,加蓋玻片,微加熱鏡檢,紅,白細胞及上皮細胞立即溶解,而霉菌即以線樣纖維或菌絲體mycelia的形式顯示,并有微芽或分子孢子conidia貼附,但此法可靠性較低60%,如取陰道分泌物涂片經(jīng)革蘭染色,鏡下可找到成群革蘭陽性濃染的卵圓形孢子,或可見到假菌絲與出芽細胞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容易辨認,可靠性可提高至80%,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霉菌培養(yǎng),此外,亦要注意相關的誘因,如有應用大劑量甾體激素或廣譜抗生素史,及糖尿病患者需做尿糖及血糖檢查等。
須與滴蟲性陰道炎相鑒別,多不困難,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鹽水,混入分泌物少許后作鏡檢,如能發(fā)現(xiàn)有呈波形運動的毛滴蟲,即可確診為滴蟲性陰道炎,室濕過低時滴蟲活動力也減低,可將鹽水稍加溫后再檢查,必要時培養(yǎng),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1、懸滴法:取少量陰道分泌物置于玻片上,加1滴生理鹽水或10%氫氧化鉀溶液,置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找到成群的芽孢和假苗絲。此方法最常用,陽性率可達60%。
2、涂片染色法:涂片固定后用革蘭染色,油鏡下觀察,可見呈陽性著色的孢子和菌絲,陽性率約為80%。
3、培養(yǎng)法:有癥狀而多次檢查陰性者可采用培養(yǎng)法。取分泌物接種于含抗生素的沙氏培養(yǎng)基上,置37℃培養(yǎng)3~4d后鏡檢,陽性率更高。頑固病例應檢查尿糖及血糖,并詳細詢問病史,有無服用大量雌激素或長期應用抗生素的病史,以查找病因。
霉菌性陰道炎病人表現(xiàn)為白帶增多,外陰、陰道瘙癢、灼燒感,小便疼痛,外陰周圍常發(fā)紅、水腫,表皮變化多種多樣??砂l(fā)生很淺的水皰丘疹,成群出現(xiàn)。亦可形成濕疹狀糜爛,局限于外陰或向周圍擴展至會陰、肛門周圍及股生殖皺襞,直至大腿內(nèi)側(cè)、外表,完全類似急性或亞急性濕疹。陰唇及陰蒂附近黏膜增厚,互相接觸的皮膚表面潮紅糜爛。個別可引起微小的白色膿皰,嚴重時發(fā)生潰瘍、外陰疼痛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查看更多關于霉菌性陰道炎的診斷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婦產(chǎn)科疾病
- 婦科炎癥
- 婦科腫瘤
- 宮頸糜爛
- 月經(jīng)不調(diào)
- 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
- 更年期綜合癥
- 卵巢囊腫
- 外陰白斑
- 乳腺增生
- 女性不孕
- 婦科疾病
- 子宮肌瘤
- 盆腔炎
- 恥骨聯(lián)合分離癥
- 乳頭溢液
- 積乳囊腫
- 絕經(jīng)
- 功血
- 陰道痙攣
- 卵巢性不孕
- 原發(fā)性痛經(jīng)
- 子宮性不孕
- 妊娠期急性脂肪
- 急性宮頸炎
- 慢性子宮內(nèi)膜炎
- 妊娠嘔吐
- 宮頸性不孕
- 霉菌性外陰炎
- 婦科檢查
- 細菌性陰炎
- 盤腔炎
- 子宮息肉
- 輸卵管積水
- 產(chǎn)褥期乳腺炎
- 乳頭內(nèi)陷
- 卵巢炎
- 乳房脹痛
- 白帶異常
- 崩漏
- 閉經(jīng)
- 滴蟲性外陰炎
- 滴蟲性陰道炎
- 附件炎
- 黃體囊腫
- 結核性陰道炎
- 卵泡囊腫
- 霉菌性陰道炎
- 輸卵管炎
- 外陰炎
- 細菌性陰道炎
- 陰道炎
- 子宮頸息肉
- 子宮頸炎
- 子宮內(nèi)膜息肉
- 子宮內(nèi)膜增生
- 子宮肉瘤
- 子宮脫垂

- 霉菌性陰道炎治療方法 |
- 霉菌性陰道炎病因 |
- 霉菌性陰道炎飲食 |
- 霉菌性陰道炎專家 |
- 霉菌性陰道炎醫(yī)院
- 霉菌性陰道炎治療指南 |
- 霉菌性陰道炎癥狀 |
- 霉菌性陰道炎檢查 |
- 視頻 |
- 霉菌性陰道炎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