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yī)網(wǎng)
1、刺灸法
?、偃⊙?/p>
主穴:阿是穴、紅絲附近或兩旁的經(jīng)穴3~5處。
配穴:紅絲所過或所屬經(jīng)脈的郄穴。
阿是穴位置:系紅絲之頭部和根部二處。
?、谥畏?/p>
僅取主穴,如效果不明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刺灸:先在經(jīng)穴針刺,得氣后作中強刺激捻轉(zhuǎn)提插,留針;繼在阿是穴施灸,用點燃的艾卷,從紅絲的頂頭部向根部緩慢移動,灸火離皮膚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熱而舒適為度,約灸15~20分鐘,待原來較細的紅線灸成一寬而紅的帶,隨即起針停灸。
配穴刺法:在選定郄穴之兩端各1寸處,用左手拇、食指按壓,使靜脈怒張,右手持三棱針對準(zhǔn)穴位速刺入2~3毫米,立即出針。如此反覆左右上下點刺四、五下,呈梅花形,針點距離1~2毫米,血出如珠即可。
刺入手法應(yīng)輕捷,不宜過深。如血出不暢,可稍作擠壓。術(shù)后用碘酒消毒后,用紗布包敷。每日1次。如癥情緩解,針刺或刺血穴點數(shù)可減少。
2、刺血
?、偃⊙?/p>
主穴:井穴 。
配穴:阿是穴,合谷。
阿是穴:指紅線。
?、谥畏?/p>
先確定井穴,系指紅線所循或所過經(jīng)線之井穴。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使之出血。出血不暢者,應(yīng)作擠壓。然后,取阿是穴,從紅線起點到止點,每隔1~2厘米點刺1針,放血少量;亦可用28號毫針刺;第1針刺在紅線盡頭處,隔2~3厘米刺1針,共刺數(shù)針。單數(shù)針,疾進疾出,搖大針孔,放出少量血;雙數(shù)針可留針至癥狀緩解。如伴頭痛、發(fā)熱,針合谷,留針15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另可配合草河車60克,水煎2次分服。
查看更多關(guān)于淋巴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的相關(guān)常識>>
推薦閱讀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fā)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jié)節(jié)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jié)節(jié)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xù)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fā)嚴(yán)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jié)節(jié)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jīng)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