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癬和足癬護理
時間:2016-08-12來源:求醫(yī)網(wǎng)
手癬稱“鵝掌風(fēng)”,足癬俗稱“腳濕氣”,都是由霉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捎胁煌潭鹊酿W,慢性病程,反復(fù)發(fā)作,不易徹底治愈。通?;蚍譃樗捫?,糜爛型和鱗屑角化型。
水皰型,多在指(趾)間及掌足出現(xiàn)散在或成群針頭大小的水皰,并可相互融合,搔抓后水皰破潰滲液,形成糜爛。
糜爛型,在水皰型的基礎(chǔ)上,指(趾)間的表皮角質(zhì)層因受潮濕,形成浸泡性白色腐皮。搔抓后若有細菌感染,可出現(xiàn)淋巴管炎,淋巴結(jié)腫大、蜂窩組織炎和丹毒。
鱗屑角化型,多在掌部,皮膚過度角化、皸裂和脫屑,冬季加重,行走時可有疼痛感。
足癬一般通過接觸傳染,如拖鞋、洗腳布、襪子等,同時,由于足部局部皮膚濕熱,最有利于霉菌生長繁殖,故趾縫間霉菌最多,皮損往往容易從趾間開始,可出現(xiàn)水皰。手癬常無明顯的水皰,手掌皺紋變寬,皮膚變粗,并有小塊脫皮。
患者主要應(yīng)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傳播。足癬往往是自身感染的來源,用手搔腳后即可致霉菌感染,而發(fā)生手癬、甲癬和體癬。
治療手癬和足癬的原則是外用制霉菌藥物。
水皰型可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或外搽6%苯甲酸搽劑,每天2次。
糜爛型大多上皮脫落,露出糜、爛面,滲液較多,感覺疼痛,可用0.1%雷佛奴爾溶液冷濕敷。治療原則以消炎、控制感染。冷濕敷后,外涂0.5%新霉素糠餾油糊劑,在上皮形成后再用制霉菌藥物。
鱗屑角化型也稱為慢性手足癬。外用藥以角質(zhì)剝脫劑為主,可用10%冰醋酸浸泡,然后外用3—6%水楊酸或6—12%苯甲酸軟膏,每天2次,晚間用藥后戴上手套,穿上襪子,以免沾污被褥。
除糜爛型足癬外,民間常用溫食醋泡洗治療癬,也有一定療效。易出腳汗者,可用足癬粉撒在趾間,并每天洗足2次以上。
預(yù)防手癬和足癬,平時要注意皮膚衛(wèi)生,每晚洗腳,襪子洗后在陽光下曝曬。盡量避免使用公共的毛內(nèi)、浴巾、拖鞋等。
【本文由北京華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病醫(yī)院供稿】
查看更多關(guān)于手癬和足癬護理的相關(guān)常識>>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fā)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jié)節(jié)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jié)節(jié)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xù)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fā)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jié)節(jié)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jīng)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